今天在念電媒的時候
隨意瀏覽了PTT八卦版
結果看到了這篇文章-反新聞置入 馬總統你說話算話嗎?
接著又翻了文中提到的 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
我才發現 原來我們看到的新聞 背後是多麼不堪的操作

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 相信大家不陌生
即是在節目或戲劇中 放置廣告商的產品
這樣的行銷方式在電影中最常見
像是玩命快遞中的福斯汽車

但是新聞可不可以被置入性行銷呢?
如果新聞被置入性行銷
那閱聽人將會被導入完全的資訊混淆
因為你不知道你接受到的訊息 到底是真的 還是有人硬塞給你的

新聞的本質不就應該是揭露真相
不就是提供正確的資訊給閱聽人嗎?
或許有人會說 新聞很多也是經過剪接 經過產製
是篩選過後呈現的內容 也不一定全然是真實的
但是至少 這取決於新聞的產製單位
新聞的真實性取決於產製單位的道德操守

而現今 我們面對的問題是
財團 甚至是政府
拿著錢要"買新聞"
好一點的是花錢請記者專訪 寫一篇報導
有的則是花錢又提供新聞稿
更甚之的 是花錢 提供新聞稿 還要求一字不刪不改

這樣的操作方式已經很顯然侵犯了新聞的產製過程
違反了媒體超脫的立場
成為被財團政府把持的羔羊

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有多嚴重?
如果有把上述兩篇文章看完的就知道
有的報紙已經將這類新聞當作是記者的"業績"
甚至攸關記者的薪水
幾乎等同於一種經濟箝制
完全扼殺新聞該有的言論自由

而其中 政府的黑手更是一大問題所在

如果政府宣導政策的方式
就是花錢買新聞 利用媒體的力量替自己擦脂抹粉
花的是人民的納稅錢 騙的是人民的腦袋
而閱聽人渾然不知
還以為 花博的新聞 首長的專訪 都是新聞媒體"自發性"的報導
更甚之
當政府出資購買新聞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當政府的資金成為一間報社的支柱
那民眾又怎能期待它發揮媒體的監督權
又怎能期待它不會成為政府的發聲筒 一言堂

2008年馬蕭發布的一篇聲明稿當中說到 政府未來"不會"做置入性行銷
我很記得這件事情 因為我筆記上有寫到
我天真的以為從此政府的黑手不再伸入媒體

直到今天我看了相關文章才發現
2009年政府花在"媒體行銷"等相關名目的資金多達17億 是財團花在媒體行銷上面最多者的兩倍
更不用說其他隱藏在整合行銷 專案行銷當中的資金

當台灣的言論自由被政府拿著人民的納稅錢 廉價的買走
當我們接收到的訊息 不再是真實的 而是財團甚至是政府 希望呈現的
那這社會就再也沒有真相 沒有人能夠揭露不公不義的醜態
可笑的是 還是花我們辛苦賺來的錢

葛蘭西提出的霸權主義當中說 共產國家利用媒體做為政策的傳達者 宣揚者
也就是媒體淪為國家機器的理論
然而現在看來 政府的作為比起共產國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為它用的是人民的錢 然後不知不覺的將他們想要傳達的訊息 偷偷的散播出去
我們都知道中國媒體後面有隻手操控
但是台灣有多少人知道 其實我們的媒體背後也有很多隻手在操控

前陣子黨政軍條款鬆綁的事情吵得沸沸揚揚的時候
行政院長吳敦義先生跟國民黨的金秘書長說 黨政軍條款沒有鬆綁空間 鬆綁是在走回頭路
這些話言猶在耳
但是現在我不禁想問
少了黨政軍 我們的媒體卻為什麼被政府介入的更嚴重?

後記:
過去我一直深惡痛絕所謂的"媒體沾染政黨色彩"還有"媒體狗仔化 港媒化"
可是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
如果我們的媒體沒有意識形態 沒有人站在反對的立場對抗
我們的新聞就不會有兩方看法 政府就沒有反抗的力量
而如果沒有媒體為了新聞的可看性 願意去揭露一些事情
有多少醜事不會被人知道

當然 上述兩個趨勢 絕對不是對媒體生態良好的補品
但是時至今日卻成為抵抗媒體被政府統一化的最後一堵圍牆

這是可悲卻又存在的事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sosu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