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電視上看到關於國中學生霸凌事件的報導
這件事情從一開始的女學生遭受霸凌
到後來老師也跳出來說學生出言不遜 甚至恐嚇師長
成為今天社會關注的焦點

不過 既然是媒體生態
當然就不是要探討這個事件
而是這個事件 媒體的處理手法

TVBS在今天的新聞中實地走訪該校
進行了一次"深入報導"
畫面中拍攝學生下課嬉鬧的畫面 配上旁白的解說
說他們是"你打我 我打你 鬧成一團 完全不受控制"
後來又在報導中指出 學校變成"恐怖校園"

(文字稿:Yahoo 新聞)

但在我觀看整個新聞的影片內容
其實很平常 就是一般的學生下課嬉戲的場景(甚至很多人的動作 看起來根本是在閃鏡頭)
但TVBS的記者卻說他們"不受控制"
更別提該影片的片頭與某些片段的後製
簡直就像是報導靈異事件般

再看到另一則 與這個事件相關的報導
是教育部長吳清基到該校宣導反霸凌的演說片段
TVBS在報導中提到台下學生打呵欠 竊竊私語 鼓譟等舉動
說他們是"不給面子"

而實際上 我自己回想過去國中時候聽演講
好像也跟影片中沒兩樣

這兩則新聞 有沒有看出一點端倪?

媒體正在標籤化這群孩子 或甚至是標籤化所有的國中學子

其實這樣的產製手法並不少見
像是媒體在報導有關愛滋 轟趴的議題時
總要將同志族群拿出來一提再提
又或者是正巧是與同志族群相關聯時 便將其刻意強調 宣揚

這就是媒體的標籤化手法

這樣的標籤化背後的意涵是什麼
其實就是對於該族群的歧視

或許在這個議題上
媒體並不是要歧視國中生 也不是要歧視該校的學生
只是將報導的標的轉移到一整個學校 甚至是整個族群
會比較有話題性 比較能凸顯這個事件

但是 這樣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傳播理論裡有一個叫做涵化理論
簡單的解釋就是說 當我們持續 日積月累接收某項訊息時
它就會內化成我們的一部分 甚至成為我們的價值觀
而當大部分的人都接收之後 這樣的訊息就成為普世價值

就像是我們從小接受學校的教育 知道中華民國是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但是中國大陸的人 卻認為 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 而我們是其中的一部分
這就是涵化理論的一種體現

而當媒體開始進行這種標籤化的時候
一次 兩次 三次
慢慢的它就會成為社會的普遍觀感
就像很多人想到同志就想到愛滋 甚至最近很夯的 想到某個病就想到某些藝人
這些觀感不見得都是正確的 甚至很多是錯的
但是它就這樣紮根在我們心裡

再回頭看上面的報導
我必須要說
不管TVBS的出發點為何 不管他們是不是有意的標籤化這些孩子
都是非常不妥當的
或許該學校真的有些孩子行為值得關注
但是不應該將它放大到整個校園 甚至整個中學生族群

如果其他的國中生 或是該校的學生 看到了這樣的報導
會不會覺得自己平常的舉動原來是"不受控制"
這樣的想法
會讓孩子迷失自己本來的價值觀
這讓我感到憂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sosu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